鏡頭的設計
數碼照相機 生設計的鏡頭。1902年4月25日,柏林的皇家專利委員會將編號為142294的專利證書頒發給了Carl Zeiss Jena公司生產的以Tesser命名的鏡頭。自此一個輝煌的鏡頭家族開始逐漸發展壯大起來。
當我們將目光轉向光學發展史的開端,我們就會看到,在光學歷史的早期(即1839-1855/60年的達蓋而時期),市場上居於統治地位的鏡頭實際只有兩種。它們分別是1839年設計的Chevalier鏡頭,僅関熷姠和1840年開發出來的Petzcval鏡頭。1839年Ch.Chevalier在巴黎為達蓋爾式照相機設計了一支光圈為1:18的消色差鏡頭。這是由一組相互膠合的凸透鏡與凹透鏡組成的,它能夠糾正色差和球面相差,但是卻不能改變像場邊緣的歪曲變形以及色散現象。(1924年C.P.Goerz改善了這種鏡頭,使其最大光圈可達1:11,並以Frontar命名,與Tengor方盒式照相機配套出售)。
很小的光圈導致了達蓋爾型照相機的曝光時間至少需要15分鐘,維也納的Josef Petzval教授一直致力於解決鏡頭光圈過小的問題,並于1840年開發出了一款新的鏡頭,其全開光圈可達1:3.7,大光圈鏡頭的出現使得達蓋爾相機的曝光時間明顯縮短,其中用於拍攝人像的達蓋爾相機,曝光時間已經達到了1分鐘以內的水準。經過修正的Petzval式鏡頭在今天的幻燈鏡頭中仍然有著廣泛的應用。Petzval式鏡頭也有其自身的光學限制父親節,這主要表現在用於風光攝影時的邊緣像場模糊現象。世界上最老的照相機生產廠福論達(Voigtlaender)公司在同年便生產出了裝有此鏡頭的金屬相機,這種相機由於產量極少,而成為收藏者們爭崇的對象。一台裝有Petzval鏡頭的金屬相機,在當時的售價在當時也相當高,要120金盾。(與之相比,一匹優良的賽馬也不過100金盾)儘管如此,福論達公司還是銷售出了600台這樣的相機。
1865年,設計師Carl August Von Steinheil 設計出了Periskop。這是一種帶有兩組凹凸透鏡的雙鏡組結構鏡頭。(每組鏡片中含有一片凹凸透鏡,所謂凹凸透鏡也叫半月板型透鏡,顧名思義它的形狀象半月板,是有一片凸透鏡,香港補習社和一片凹透鏡粘合而成)
1866年他的兒子Hugo Adolph Steinleil將其進一步發展,設計出了Aplanat鏡頭,Aplanat鏡頭同樣具有對稱式雙鏡組結構。這支鏡頭很好的糾正了球型畸變及色差,但卻沒能解決像場邊緣的像散問題。與此結構類似的後繼類型還有C.P.Goerz生產的Lynkeioskop,以及Voigtlaender生產的Euryskop,可以說Aplanat是對稱式雙鏡組結構鏡頭的始祖,現在很多流行的鏡頭都是借鑒了Aplanat的設計。
伴隨著1879年幹板式照相機的出現,深圳婚紗相攝影變得更加普及。19世紀末鏡頭的設計有了重大的發展,在早期,設計師已經能夠設計出光圈很大但拍攝角度偏小的鏡頭,而到這時大光圈大角度拍攝的需求已經被攝影師提了出來。Petzval教授認識到了要想設計大角度鏡頭,必須首先解決像場邊緣的像散性問題,但無奈當時的可以使用的玻璃種類卻還不能夠滿足設計師的需要。